让我们向这位伟大的女性致敬-尊龙凯时·中国官方网站

让我们向这位伟大的女性致敬

发布时间:2024-03-06 信息来源:

  她是中国的骄傲,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她是中国原子能物理事业的开创者之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创建者之一,她就是我国杰出的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何泽慧。

  2024年3月5日,是何泽慧院士诞辰110周年纪念日。让我们跟随这位心如繁星的老人,回顾她非凡的人生轨迹以及为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

  “越不让我来,我越要来”

  1914年3月5日,何泽慧出生在江苏苏州,祖籍山西灵石。父亲何澄曾东渡日本留学,是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早期会员之一,著名的苏州网师园曾是他的私宅,母亲王季山的家族是著名的科学望族,极为重视女性教育。

  受家庭熏陶的何泽慧,自幼慧根深厚,天资聪颖。从小学读到高中毕业,她品学兼优德智体美、诗文书画全面发展,因为留着两条长辫子,在排球队被同学们称为“双辫将”。1932年,国难当头,受家族“科学救国”理念的影响,何泽慧没有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艺术专业,而是选择了与理工相关的物理专业,考上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当时的教授受到传统偏见的影响,认为女生学物理难以有所成,于是劝她们转系,“越不让我来,我越要来”,要强的何泽慧不仅坚持到了最后而且以毕业论文全班最高分的优异成绩毕业。

何泽慧的大学毕业照片(1936年)

  毕业后,何泽慧赴德国留学,出于爱国热忱,她毅然选择了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技术物理系实验弹道学专业,却再次遭到了当时系主任的拒绝,理由是该专业保密不收外国学生,更不收外国女学生。

  何泽慧据理力争,“您可以到我们中国当我们军工署的顾问,帮我们打日本鬼子,我为了打日本鬼子到这里来学习这个专业,您为什么不收我呢?”,系主任被她的爱国情怀和刚毅所打动,技术物理系破例接收了第一个外国学生,弹道学专业接收了第一位女性。

  1940年,何泽慧通过论文答辩,并顺利获得工程博士学位,她本想立即回国报效祖国,不料战争爆发,无法实现。

  1943年,何泽慧前往海德堡威廉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工作,在诺贝尔奖获得者博特教授指导下从事核物理实验研究凭借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孜孜不倦的探究精神,何泽慧于1945年首次发现了正负电子弹性碰撞的稀有现象被英国《自然》杂志称之为“科学珍闻”。

  “感谢你的爱情,我将对你永远忠诚”

  在科学研究取得硕果的同时,爱情也悄然来临,在德国滞留期间为了和国内家人取得联系,何泽慧写信向在巴黎留学的大学同学钱三强求助,书信往来点燃了两人的爱情火花,共同的报国志向,相近的研究方向,让他们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通信也越来越频繁。

钱三强与何泽慧的结婚照(1946年)

  1945年,32岁的钱三强鼓起勇气,向远在德国的何泽慧发出求婚信,“经过长期通信我向你提出结婚的请求,如能同意,请回信,我将等你一同回国”。不久他等到了何泽慧的回信“感谢你的爱情,我将对你永远忠诚,等我们见面后一同回国”。

  “出去就是为了回来”

  1946年春,钱三强、何泽慧在法国举办了婚礼,婚后两人一起在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和居里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实验研究。

何泽慧和钱三强一起做铀核分裂实验(1947年)

  他们凭借足够的耐心、恒心,敏锐细致地观察搜索那些令人捉摸不定的径迹,终于证实了原子核存在三分裂现象之后,何泽慧又独自发现了,出现概率仅为万分之一的四分裂现象,他们的发现在国际科学界引起很大反响被认为是“二战后物理学上一项有意义的工作”,钱三强与何泽慧也因此被赞誉为“中国的居里夫妇”,就在所有人都认为正处于事业巅峰期的钱三强与何泽慧会继续留在法国时,他们却于1948年5月抱着刚满半岁的女儿踏上归国的旅程。

  

何泽慧和钱三强在归国轮船上(1948年)

  有人不解,国外条件那么好,国内很贫穷落后,为什么不在国外发展科学事业?

  何泽慧回答“当时出去就是为了回来出去,就是学习学习,见识见识嘛!”自此钱三强、何泽慧与其他科学家一起白手起家、艰苦奋斗使原子核科学这门新兴科学在祖国的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氢弹研制没有走错方向,她功不可没

  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1950年5月,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前身,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成立钱三强与何泽慧全身心投入到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创建工作中,钱三强更多地投入到科学组织管理工作中,何泽慧始终工作在科研一线,她主持研制核物理研究必备的核乳胶,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经过几年的努力,她领导的小组终于在1956年研制成对质子、α粒子和裂变碎片灵敏的核乳胶在灵敏度等主要性能方面达到国际水平 。

  1956年9月,近代物理研究所成立中子物理研究室钱三强任主任,何泽慧任副主任。1958年,我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相继建成,何泽慧及时抓住新的研究方向建立实验终端深入进行中子物理和裂变物理基础科学研究为开拓我国中子物理和裂变物理实验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研制提供了必需的关键数据。

何泽慧在实验室(1957年)

  在“两弹”攻关期间,原子弹引爆装置的关键核心部件之一点火中子源由原子能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前身)负责研制,何泽慧作为九所中子点火委员会委员,指导原子能研究所的王方定小组经过几百次的实验完成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点火中子源的研制。氢弹研制期间,何泽慧领导实验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接受了紧急绝密的“35#任务”,在特殊时期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她率领科技人员不分昼夜地攻关,仅用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完成了通常需要两三年才能完成的任务。让我国的氢弹研制没有走错方向,加快了研制进度。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何泽慧的动人之处正是她的朴实,除了治学与探求真理之外,她对于物质生活毫无要求。

何泽慧和钱三强的家

  半个世纪以来,何泽慧一直住在破旧的小楼里 ,家具也大多是20世纪50年代的旧物,一块手表用了30多年,只能平放在桌子上才走,衣着饮食更是从不讲究,她心灵手巧,几个孩子从小都穿着她亲手织的毛衣,钱三强一直用的钱包,就是何泽慧用皮子边角料缝制而成。

  更重要的是,她把这种节约的精神,用到所指导的科研工作上,她主张把钱花在关键的地方,支持建造和研制先进的实验设备,何泽慧十分关心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满怀热情地扶植他们成长,时常提醒年轻人科研的目标是创新,思想不要被某些意见框住了。“科学上的创造性应当根本地表现为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去解决它而不只是跟在别人(或文献)提出的问题后面”。

  她敢于放手让年轻人干,同时给予指导和压力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她和大家平等讨论不以权威自居,引导和启发年轻人的思路通过自由争论提高大家的总体认识。

  每一项工作完成后她都要求作报告、写文章认真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即使许多工作从头到尾是在何泽慧辛勤指导下才完成的,她也不允许在作者栏上署上自己的名字,所以大家只能在文末向她表示感谢。

  在她的带领和影响下,一批批年轻人成长为我国原子核科学、空间科学、高能物理等领域的骨干力量和带头人。“春光明媚日初起,背着书包上班去,尊询大娘年几许,九十高龄有童趣”。这是2004年何泽慧90大寿时老同学王大珩写的诗直到耄耋之年,这位慈眉善目的老人仍然坚持全天上班,风雨无阻。

  2011年6月20日,何泽慧走完了她97年的人生旅程。

  家国大义、风骨灿然、生活俭约、平易近人,是何泽慧特有的精神气质,当我们重拾这些记忆心中只有敬意。

  ​如今,“家国”责任已传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中,让我们追随前辈的足迹,继承他们的科学风范和高尚品格。目光敏锐、一丝不苟、立足常规、着眼新奇,在强核报国的征途上,勇担国任、奋发图强、锐意开拓、砥砺前行。(原子能院)

网站地图